九月的斧頭湖,水光瀲滟,藍天白云。由武漢城發集團所屬交投集團投資建設的武漢都市圈環線漢南長江大橋及接線工程斧頭湖一號高架橋工地旁,成群白鷺翩然舞動在水面:它們時而掠過鋼棧橋與墩體,時而棲息于橋邊水草,潔白的羽翼倒映在碧波之上,構筑了一幅工業文明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生動圖景。這并非偶然的風景,而是項目團隊踐行生態承諾的無聲勛章。

項目路線橫貫斧頭湖水域的生態敏感區,團隊構建起嚴密的生態防護網絡,以地方環保法規為行動鐵律,設置建立粉塵、噪聲、水質等監測點,建立起覆蓋“水、氣、聲、渣”全維度環保管控體系,將生態紅線深深刻入建設藍圖。
斧頭湖水域的每一處,都是生態考卷上的關鍵得分。“水中施工,十米三道防護網”,如同在湖面筑起三道生態長城。鋼棧橋施工區域,采用特制圍擋及圍油欄網嚴密攔截浮渣和油污,工人定期巡湖清理,確保施工“片葉不沾身”。岸上,雨污分流系統全面鋪展,拌合站廢水被引入成套凈化設備,處理水質清澈如許,經檢測達標后才謹慎排放。樁基施工中,成品鋼制泥漿箱化身“移動環保堡壘”,防止泥漿外溢。項目環保工作人員定期全線檢測,如哨兵般巡查施工區域環保問題,始終守護著這碧湖清波。

在揚塵治理戰場,科技與匠心并重。土方開挖區,霧炮車如游龍吞吐云霧,瞬間鎖住塵埃。渣土運輸車輛“全副武裝”——密閉式貨箱、自動沖洗平臺、GPS軌跡追蹤,確保“上路不撒漏,出場不帶泥”。試驗室危化品專庫存儲,廢液收集瓶如列隊士兵,等待專業機構“點對點”清運。環保信用評價如懸頂之劍,倒逼每一個環節精益求精。

為守護湖畔居民的靜謐生活,項目奏響“降噪三部曲”:設備優選——液壓機械替代振動設備,低噪機型優先入場;空間隔離——拌合站選址遠離居民區200米外;錯峰作業——夜間禁用高噪設備,確需施工必先獲批并公告致意。強噪聲設備被“禁閉”在吸音棉包裹的隔音棚內,場界噪聲監測儀24小時“耳聽八方”。施工車輛統一走施工便道,行經村莊附近自覺“噤聲”緩行,以克制換得和諧。

工地廢棄物在這里經歷“綠色重生”。施工余料分類歸集,經處理蝶變為嶄新建材:渣土經篩選變身路基填料;可回收物專箱收集,定期“赴約”再生工廠。即便是混凝土碎塊,也被破碎成骨料,重新投入建設洪流。固廢管理臺賬如綠色賬本,每一筆“資源轉化”清晰可溯。
如今,當全長8300余米的斧頭湖一號鋼棧橋如鋼鐵長龍橫臥水面,其映照的不僅是建設者的汗水,更是生態優先的答卷。鋼棧橋及主體工程施工期間,斧頭湖作業區水質監測數據持續優良,周邊濕地未受侵擾。正是這份對自然的敬畏,引來了白鷺的棲息。它們掠過工地林立的樁基,停駐在防護網外的淺灘,儼然成為生態成效的“第三方認證”——工業巨人以謙卑姿態與自然對話,終獲生靈信任。

“無意爭瀲滟,潔羽自潺湲”。建設者們以環保護航的堅實步履,讓斧頭湖的瀲滟波光依舊純粹,讓白鷺的潔白羽翼自在翩躚。這座跨越碧波的長橋,不僅將連通武漢都市圈的交通動脈,更架起了一座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交融的虹橋——它向未來宣告:真正的現代化工程,必以青山為基,以綠水為脈,以對萬物生靈的深切尊重澆筑永恒。當未來車流在橋面平穩飛馳,橋下白鷺依舊從容展翅——這,便是城發“開路先鋒”們用匠心書寫的最動人生態詩行。
